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英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文学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前几年写了一本哲学书:《人生的意义》。他在书中坦承,他不是哲学家,他是以 “喜剧演员” 的轻松明快的方式来处理这个崇高的主题的。的确,我们在这本薄薄的小书(总共一百来页)中到处遇到的是英国式的幽默和无伤大雅的调侃,但话题却是严肃而深沉的。使我感到惊叹的倒不是这一沉重的话题能够写得如此通俗活泼,而是一本如此飘逸生动的小书居然能够切入到如此深邃的哲理之中,这是我从未见过的。可以看出,作者虽然身为英国作家,而且研究的是最具感性色彩的文学理论,但明显深受大陆哲学如存在主义、生命哲学、意志哲学和解释学的熏陶,并对这些非盎格鲁-撒克逊的思辨套路驾轻就熟。
阅读全文 »

我不是大学科班出身,但我并不以此自卑,反而以此自豪。我设想,如果当初真地按照 “正常途径” 让我凭自己的成绩考上了高中、大学,如果我学的还是文史哲的话,我是否还有今天自己的观点和眼光?我看多半不会。
阅读全文 »

在今天,“信仰失落” 早已从国人的一种惊叹变为了无可奈何的感叹和慨叹,但却很少有人问一问:我们什么时候有过真正的信仰?
阅读全文 »

原名:如何做一个现代人

在现代,人们感到做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困难了。正如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所说的,“怀疑,即现代批判理性的普遍性特征,充斥在日常生活和哲学意识当中,并形成当代社会世界的一种一般的存在性维度”。当代社会、包括其一切制度,都是建立在怀疑这一基础上的,既没有知识的、也没有道德政治上的绝对不可怀疑的权威。而一切怀疑最终归结为对自我的怀疑。笛卡尔从不怀疑他的 “我” 在怀疑,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果真是他的 “我” 在怀疑吗?或者,他的 “我” 真的是在 “怀疑”、而不是仅仅在装作 “怀疑” 吗?这一切重又成了问题。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