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本书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初版于2008年,算来已有十个年头了,市面上早已脱销。虽然印数不多,但也已经造成了一些影响,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最贵的竟然标价500元一本。当然,这也与本书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论文集,而主要由一些随笔、访谈、讲演和短文组成有关,其中与本人青年时代亲身经历相关的部分,可能对今天那些仍然在逆境中艰难拼搏的年轻人有更大的吸引力。
阅读全文 »

一代哲人李泽厚先生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但他却给国内学界带来了一股“静悄悄的”、却又永远抹不掉的哀思。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不论中国的思想界发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革,没有人能够忘得了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是谁在一片思想废墟中冲天而起,在哲学的高空发出了“建立主体性论纲”的第一声鹤唳,以康德哲学为切入点,在人类知、意、情三个方面为人性的复归和发扬开启了新启蒙的征程。
阅读全文 »

每一条树枝都快活得手舞足蹈,在阳光下,每一片树叶都在闪烁。白杨是乐天的性格。严寒还未过去,它就急不可耐地暴了紫红色的芽。春暖的时候,它又急急忙忙地赶在别人前头,抽条啊,发长啊,冒叶啊,奋力向上。大风大雨来了,它摇来摆去的,嘻嘻哈哈的,应和着风声雨声。夏天来了,它早已全身丰满。每当炎热的中午,万籁俱寂,日光蒸烤着大地,于是你便听到远远地传来一阵噼噼啪啪的声音。随着而来的是一股清爽的微风。
阅读全文 »

新京报:在前段时间,我们曾推出《重读康德》的专题,探讨康德的道德哲学。作为哲学家的康德绘制了一幅人类心智与道德的地图,使所有人成为两个世界的公民:我们在纯粹的精神领域找到自律与他律的坐标,并按照每个人心中的道德法则指导自己的生活。整个世界如果孕育在我们自身之中,那么人类的意识中是否存在普遍与超越经验的法则?以追求形式逻辑为特征的哲学家,如何处理经验问题?为此,我们专访哲学家邓晓芒,与他聊了聊康德的哲学精神及其限制。
阅读全文 »

人工智能是技术的表现。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把技术的本质追溯到它的词源含义即艺术和诗,这也提示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本质不能仅从它的强大的数字计算功能来理解,它的工具性和人为性只不过是其本质的一种异化形态,而真正的本质是人类智能的“去蔽”(图片)和“成己”(Ereignis)。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从国民经济学批判的角度揭示了这种异化的必然性及其哲学人类学含义,将“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以及由此发生的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作为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历史根据。这就为我们理解人工智能的异化现象打开了一扇窗户,对人工智能的本质的追问也不再停留于海德格尔式的宗教神秘主义,而是进入了对人类起源的历史现象学分析。基于人的本质即“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及其所蕴含的意识和生命活动的统一,应将人工智能的本质理解为人的本质中意识和生命活动这两个环节在“人为性”中的统一。人的本质中意识和生命活动的对立和分离具有历史必然性,扬弃这种对立回到人性的完整性是人类不可放弃的永恒的目标。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