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判主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发表于 2025-05-11 分类于 著作 本文字数: 991 阅读时长 ≈ 4 分钟 本书是邓老师代表作之一,初版于2000年。一系列有关中西文化、社会与历史的思想随笔集,讨论了法制、伦理、人生观、生死观、自由、信仰和伪善等问题,批判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种种弊端,为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建,以及中国人在自由、正义、平等、博爱、理性等价值观的启蒙,提供了独特的立场和视角。 阅读全文 »
《河殇》批判(二则) 发表于 2025-04-04 更新于 2025-05-11 分类于 评论 本文字数: 4.8k 阅读时长 ≈ 17 分钟 电视剧《河殇》的播出,在中国大地上激起了经久不息的波澜,这在中国电视的历史上是空前的。最普遍的意见是,《河殇》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它是“贯穿我们民族三千年历史的最新的、科学性的《离骚》和《天问》”。但也有人指责它“过分严肃地谈论着大家都不陌生的一般问题”。无论如何,《河殇》触及的是一个大家时时感觉到、而又未能找到如此强烈和集中的表达方式的问题,这个问题困扰着中国人的年代,从本质上看,已不是改革以来的10年,也不是近代以来的一百多年,而是从屈原以来的两千多年。每当民族危亡、国家衰败的时刻,这个问题就会率先从那些士大夫们的心底里浮现出来,发为或慷慨、或悲愤、或激烈、或忧伤的言词、诗文,点燃起一股炽烈的忧患之情。 阅读全文 »
论僧肇的“有”、“无”观 发表于 2025-02-19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 5.6k 阅读时长 ≈ 20 分钟 东晋佛教神学家僧肇,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深刻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从全体上来说是宗教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然而在这种纯粹神学思辨的形式下,他也常常用比较清晰的概念和比较严密的推理,阐述了概念的辩证法的某些重要命题。他对“有”、“无”两个范畴的关系的论述,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阅读全文 »
论“五四”人格的自我批判 发表于 2025-02-09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 3k 阅读时长 ≈ 11 分钟 鲁迅本人则尚未从“国民性批判”上升到“人性批判”,未从《狂人日记》中的历史罪感真正提升到普遍人类的原罪感。他不理解人性的忏悔不是哪一代人的事,而应是人性(哪怕是未来的人性、青年和孩子的人性)中永远不能放松的工作和永远不可抹掉的必要素质。 阅读全文 »
赵敦华与邓晓芒对谈——康德与黑格尔 发表于 2025-02-06 更新于 2025-02-07 分类于 对谈 本文字数: 22k 阅读时长 ≈ 1:21 这次对谈的主题是对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进行比较,两人一致认为康德和黑格尔在哲学上各有长处,也各有缺点,但对于中国当代思想文化来说,我们既要康德,也要黑格尔;但在究竟如何评价他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方面,两人抱有不同的意见并展开了一些深入的讨论。由此涉及康德和黑格尔对伪善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批判问题,战争与永久和平问题,历史文化、政治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德国哲学与卢梭和法国大革命的关系问题。在提问和回答时还谈到了对卢梭的整体把握、中西语言文字的差别和中西文化的比较、德国古典哲学对中国当代哲学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启蒙作用;等等。 阅读全文 »
让思想贯穿人生与现实 发表于 2025-02-05 分类于 随笔 本文字数: 2.1k 阅读时长 ≈ 8 分钟 这些年来,我除了沉浸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把大量时间花在翻译和著书立说上以外,还写下了不少思考人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文字。我力图把自己的哲学观点贯彻于对现实和现实中的人的解读中,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实验场所就是文学,其次就是中西文化比较。其实我的文学批评基本上也是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入手的,文化批判是我所选取的一个用哲学介入现实的切入点。迄今为止,我已出版的文学评论和文化比较(文化批判)的著作有六部。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