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美学》是黑格尔自1817年开始多次讲授的美学讲演录,死后由其学生整理编辑,于1835年出版。当时在西欧特别是德国,以费希特、谢林、许莱格尔兄弟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美学和文艺思想正处于鼎盛时期,对古典主义美学进行了矫枉过正的批评。黑格尔美学则站在理性主义立场上,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作出了自己独特的综合,形成了有史以来最庞大、最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美学体系。
阅读全文 »

《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1787年再版时作了很大的修改,以后出版多为两版对照本,同时注明A、B两版页码。全书除两版序言和一个总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两部分,前一部分占全书大多数篇幅,分为“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先验逻辑”又分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
阅读全文 »

1993年4月8日,陈先生最后一次转院到地质职工医院结核病房。在此之前,他对自己的病可以好转还抱有充分的信心。1992年10月在省人民医院,陪伴他的大女儿宣真有次问他有哪儿不舒服,他说有些憋气,但马上又安慰女儿:“不必那么紧张,我会回去的,还有工作未做完,还有一本书要写。”当医生提出要行割管术抢救时,他还自信地说:“不必要,没有那么严重”,后来果然度过了险关。1993年1月同济医院的医生还对他说:“你可以活到80岁”,后来在武大医院病情又趋于平稳。他到地质医院的最初一段时间,虽然心情不太愉快,但决不认为自己的病已无法挽回了。
阅读全文 »

毫无疑问,康德在这篇文章中对当时“实证的基督教”的抨击是够猛烈的,有时简直是极尽挖苦之能事。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他分明揭示了欧洲近代基督教那种良好的自我感觉的虚伪性,几乎是对后来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的文化心理根源的某种预示。但康德决不是要彻底摧毁基督教,而是要深化它,使它成为人类道德生活的终极关怀的真正根据。在本世纪人与自然、人与人日益深刻的对立和分裂已惊心动魄地展示在世人眼前的情况下,现代人势必越来越重视康德两百年前为人类宗教需求所制定的那些理性原则,而不是因其年代久远而对它不屑一顾。因为一个不再需要宗教依托的时代,客观上只有当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与自然、与他人重新恢复其本源的一致性而扬弃了异化和分裂时,才能到来。
阅读全文 »

文章对张远山的“反乌托邦”长篇寓言小说《通天塔》的哲学寓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作品的主人公为了救世而建通天塔,为了救人类而毁灭人类,但终于经由庄子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而返回世俗生活的醉生梦死。通天塔的倒塌象征着人类永远走不出自己的疯狂和梦幻,既无法得救,也不能毁灭,而只有退化和失误,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沉重的忧思。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