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1994—1998)获奖成果,于2001年1月22日在《湖北日报》公示之后,学术界舆论哗然,一些教授强烈反映,评奖的结果不能让人信服,评奖的组织、程序上存在一些问题。
阅读全文 »

常常有人说,我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的研究不可能超过西方人的研究,更谈不上有自己的西方哲学研究的独特风格和学派了。因此一百多年来,中国研究西方哲学的人除极个别的例外(如长期在国外做研究的陈康先生),从来不奢望在这个领域里做出自己独立的发现和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研究模式,要建立学派,也只有寄希望于把西方的现成观点拿来与中国传统中的某些东西相结合或融合,搞出一个“学贯中西”的杂交种来,让西方人大吃一惊。至于西方哲学研究本身,我们通常就只是满足于单纯的介绍和转述,而少有自己创造性的思维工作。然而,近读我国著名德国古典哲学专家杨祖陶教授的新著《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我认为上面的成见是到了应当打破的时候了。
阅读全文 »

在香港中文大学开“现象学与汉语翻译问题”会议,与杜小真女士有一番恳谈。我和杜女士以前也见过几次面,都是在其他大型会议上匆匆一晤,顶多点个头,握个手,不过印象很深。因为你不可能不在一群人里面一眼就把她认出来,她太特别了。这次是在甘阳家里又见到她,我发现朋友们不论年龄大小,都直呼她“小真”。在甘阳那滔滔不绝的狂言狂语和其他朋友们教唆般的调侃的衬托下,她的一言不发的娴静更显得胸有城府。两天的会议开得很紧凑,晚上小真的一个学生请我们去喝茶,聊到深夜。也没有什么重要的话题,只是闲聊,东一句西一句的,但感觉已经是老朋友了。临别时,她送我两本书,一本是她先生翻译的列维·斯特劳斯的《看·听·读》,一本是她自己写的《遥远的目光》(三联读书文丛之一种)。在回程的飞机上,我从口袋里掏出她写的这本小书,入神地读起来。
阅读全文 »

萧萐父教授为海内外知名之学者。194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毕业论文做的是“康德之道德形上学”。5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主要讲授中国哲学,也讲授过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一般的哲学史方法论。在80年代国内的文化大讨论中,曾以“中国哲学启蒙的坎坷道路”为主题独树一帜,获得海内外的高度评价。萧先生治学,要之以周易及道家为归旨,然儒、道、佛兼通,不拘于一门一派,且或古或今,或中或西,只要是深刻的思想,几乎没有界限,看似驳杂,实乃游刃于形而上的哲思境界,以文化哲学和辩证思维一以贯之,突现出强烈的思想个性和哲人风貌。在所辑《吹沙集》(巴蜀书社1991年版)之后,又有《吹沙二集》(巴蜀书社1999年1月版)面世,正是这一哲人风貌的全面展示。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