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永恒性的解释,认为应当立足于人类历史和人性的立场来看待艺术作品的永恒意义。凡是不朽的艺术作品都深刻地表现和反映了人性的普遍本质并使各种不同的人类都对之怀抱向往或理解的作品。而这正是中国文学和艺术半个世纪以来罕有世界级作品出现的症结所在。
阅读全文 »

本文指出,国内哲学界有关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存在着一个盲点或缺环——即如何作出感性实践对客观对象世界的本体论证明。这是实践唯物论能否在理论上圆说的关键问题。作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已作出了这一证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不是建立在抽象自然科学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之上:感性在否定对象的活动中肯定了对象在感性之外的独立存在;人在现实感性活动中实现的社会性,打通了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个人和社会、思维和存在。这一本体论证明使实践唯物主义有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统一的基础,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人学世界观。
阅读全文 »

马克思实践哲学通过人的“感性活动”与胡塞尔现象学通过人的“意识现象”来直观人的本质的思想方法,都在批判继承康德、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超越了古典自然主义哲学,因而有相近之处。把现象学方法批判引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当今人文学术更高层面的发展具有重要创新意义。
阅读全文 »

一如果我们承认真、善、美都是人类主体性自由的对象化形式的话,那么一般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就具有如下现象学的结构:自我意识是人类思维和语言体系中最普遍、最深刻的意向性事实,正是这一点使康德在现象意义上提出了“人为自然界立法”的先验原则,并诱使胡塞尔一步步背叛了他自己对于现象学的纯“描述”性的规定,而回溯到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
阅读全文 »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生态主义和自然主义。它超出当今流行的生态主义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片面地取消人的目的性,而是将这种目的性从外在目的性提升为内在目的性。文章通过对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自然目的论思想的追溯,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来源,为当代生态哲学提供了一条更为清晰且层次更高的思路。
阅读全文 »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人的本质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以感觉主义或感性直观作为自己的根本原则。由于费尔巴哈未能汲取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因此,它具有一切狭隘的感觉主义所共有的缺陷。费尔巴哈要么在说明人的感性本质和或自然本质时陷入他自己所反对的庸俗唯物主义,要么在说明人的超感性本质或超自然本质时陷入唯心主义,或者说,他必然陷入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同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内在矛盾之中。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理论的矛盾,在马克思的立足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新世界观当中得到了真正的克服。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