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黑格尔的伦理不是自然血缘和情感关系,而是人的法则和神的法则,包括国家、市民社会和家庭。家庭是为市民社会和国家培养独立的公民的,不是忠和孝的关系,而是理性人格的养成。家庭内部的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及兄弟姐妹关系都不是一方服从另一方的关系,而是互相的“尊重”,借此才从自然的类上升到伦理;三种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兄弟姐妹的关系,特别是兄弟关系,它走出了家庭,而成为摆脱了自然束缚的自由平等关系,为进入公民社会和承担国家义务做好了准备。在这个层次上,家庭关系体现了伦理实体的一种自我否定的本质。所有这些关系都是与中国传统伦理的家庭关系和家国关系完全不同的。
阅读全文 »

近读《学术月刊》1995年第6期刊登的冯契先生的《智慧的探索〈智慧说三篇〉导论》,感慨良多。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大地上的风风雨雨,似乎忽然间有了一个哲学上的“定格”,它与学问家们在平静的书斋中翻检古籍所写下的心得笔记大不相同,也与教书匠们从各种教科书上东拼西凑弄成的“体系”迥异。应当说,它是一个具有彻底精神的思想家从自己切身的生活中感悟出来的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总看法,因而既具有强烈的个性,同时也真切地表达了整整一个时代的内在精神。对于这一点,冯先生是有明确的自觉意识的。
阅读全文 »

杨祖陶教授积数十年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的教学和研究的结晶、精心撰写而成的《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一书,最近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要旨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逻辑一致的原则为指导,全面系统地分析与展现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经过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的思维的逻辑发展进程,揭示其内在必然规律,论证从德国古典哲学走向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历史的思维逻辑的必然性。像这样的研究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尚属首见。
阅读全文 »

由青年教授舒远招博士主持、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一书,是近年来哲学教材改革中的一个可喜的尝试,它既对以往大专院校哲学教材中的基本内容有一定的继承性,同时又更为突出地在体例、编排、思路和一些具体观点上进行了较大革新,纳入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理论界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在全书的整体性、逻辑的严密性、思想的思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阅读全文 »

马克思美学观和费尔巴哈美学观的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马克思把人的精神上的审美能力,包括人将自己的感情对象化和在对象上感受到自己感情的能力,亦即艺术创造能力和美的欣赏能力,都建立在人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劳动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本质的“现实地展开”之上。正是由于这一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美学观点已经深刻地植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上,并成为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相反,费尔巴哈则始终没有能够跳出历史唯心主义的圈子,他想用人的“感性”把人和自然界统一起来,但二者却仍然作为“单纯直观”的世界和“单纯的感觉”而对立着,在这种对立中,“人”、“人的本质”都只是一些没有具体内容的概念,而他的美学观点中那些闪光的思想则被淹没在大量的哲学家的抽象议论和空谈之中了。
阅读全文 »

审美心理学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心理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心理学问题,更不单是一个实验心理学问题,而是一个意识形态学和精神现象学问题,它必须上升到有关人的本质这一哲学高度,才能对自己的问题找到答案。首先,我们肯定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其次,我们从中推导出,人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自主性的精神世界,包括艺术和审美的世界,正是物质生产劳动的精神方面的升华。作为一种精神劳动,它和物质生产劳动一方面具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即在精神生产这里,已不像在物质生产中那样,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而是相反,客观必须统一于主观了。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