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昌切先生评论拙著(《灵魂之旅——90年代文学的生存境界》)的文章《洞见与盲视》,非常高兴。《灵魂之旅》是一本不太好读的书,我的意思是想从一个哲学(文化哲学和人生哲学)的角度来对9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系列重要现象作一个简略的巡礼。书中主要不是着眼于艺术欣赏和品评(当然也不是脱离艺术感受,书中有不少艺术的分析),而是着眼于从哲学上来分析由艺术所体现出来的作家及其人物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特征,这在国内文学评论界似乎还是一个初步的尝试。昌切先生看来是仔细读完了全书的,他发表了一些很好、很中肯的意见。例如他看出我在书中所表达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从90年代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中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长不大”的痼疾,即总是不由自主地回归童年和母体的倾向,以及作家在这种倾向中徘徊、痛苦、沉沦和冲突的内心历程,这就大体把握了本书的主要精神。当然,文章中也明确表示了他与我的分歧之点,这种分歧主要不是对事实的分歧,而是对看待这些事实的方法的分歧。在事实方面,昌切先生毋宁是认同我对这些作品的本文分析的,他称之为书中的“洞见”;至于方法,那么他在认为书中有“一种缘自西方哲学或文化精神的洞见”的同时,又提出这也正是“缘自西方哲学或文化精神”的“盲视”。在这里,我想就这个问题与昌切先生作一点更深入的讨论,不仅是为了把我的意思说得更明白一些,也是为了在文学批评的方法论上求得更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