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在我心目中,朱光潜是中国现代唯一能够和王国维并肩而立的美学家,并且就其学术成就而言还要超过王国维。但长期以来,我都以一种远距离的眼光来观看这颗耀眼的学术明星,尽管对他所发出的光辉常有震撼之感,却无缘深入到他的内心深处,对其思想的来龙去脉和博大渊深的学术背景作一番探险。近读王攸欣教授《朱光潜传》(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获得了一种全身心被卷入一位深邃的思想家的灵魂及其时代氛围之中的少有的体验,一连数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朱光潜传》的作者王攸欣君是武汉大学中文系陆耀东先生的弟子,专攻中国现代文学。
阅读全文 »

原名:写什么及如何写

哈佛博士刘禾女士的《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一书,在书名上给人带来一种相当高的期望。不可否认,现代思想的确是一种“语际思想”,而人们一般只关注两种(或几种)文化传统的对立,却不太注意现代思想已经是并且早就是一个语际互动过程。这种思想的任何书写都不能仅仅放在某一文化背景(东方、西方)上来解读,而是本身构成一种“跨语际实践”。作者的这一视角,把现代思想史的写作从“写什么”提升到“如何写”的高度,或者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是“落实在语言实践的领域”这个“实处”,这对于现代思想史的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推进。
阅读全文 »

至今还有许多人分不清存在主义和庄子、禅宗思想的差别,原以为这只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思潮大量涌入时不可避免的混淆,近读解志熙先生的《生的执着——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才发现这个问题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已经相当普遍了。当然,解先生本人对存在主义的理路有相当内行的分梳,往往也有令人惊讶的极为深刻的体验,但在具体分析现代中国文学的某些文本时,由于没有注意到中国作家在接受西方现代思潮时所固有的本民族文化的接受机制,有时给人以“强作解人”的印象,也就是不奇怪的了。该书的最精彩之处在于对鲁迅思想中的存在主义的挖掘。这种挖掘在当代中国文论界恐怕还是无人超越的,这主要体现在对鲁迅内心“黑暗”的解读和理解。
阅读全文 »

我基本上同意所有这些分析,它们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意识形态的限制和官方外行的介入,一个是雕塑者和欣赏者趣味的低下。但是本文不想在这两方面多说什么,而是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探讨中国城市雕塑落后的文化根基,因为归根结底,这两方面都是由于这种文化根基所引起的表面现象。
阅读全文 »

20世纪80年代最初听到“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这个词组,觉得很有意思。以前的不算,至少从明清以来,中国人就在传教士的帮助下,用汉语努力地试图理解基督教文化,但恐怕很少有人关注到汉语和基督教之间的关系。最近20年来,用汉语翻译和介绍基督教文化的出版物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以往基督教文化所有汉语出版物的总和。当代年轻人对基督教那些闻所未闻的教义和学理充满了好奇心,并拿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习以为常的说法相比较,引发了极为强烈的思想冲突和碰撞。
阅读全文 »

读了昌切先生评论拙著(《灵魂之旅——90年代文学的生存境界》)的文章《洞见与盲视》,非常高兴。《灵魂之旅》是一本不太好读的书,我的意思是想从一个哲学(文化哲学和人生哲学)的角度来对9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系列重要现象作一个简略的巡礼。书中主要不是着眼于艺术欣赏和品评(当然也不是脱离艺术感受,书中有不少艺术的分析),而是着眼于从哲学上来分析由艺术所体现出来的作家及其人物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特征,这在国内文学评论界似乎还是一个初步的尝试。昌切先生看来是仔细读完了全书的,他发表了一些很好、很中肯的意见。例如他看出我在书中所表达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从90年代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中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长不大”的痼疾,即总是不由自主地回归童年和母体的倾向,以及作家在这种倾向中徘徊、痛苦、沉沦和冲突的内心历程,这就大体把握了本书的主要精神。当然,文章中也明确表示了他与我的分歧之点,这种分歧主要不是对事实的分歧,而是对看待这些事实的方法的分歧。在事实方面,昌切先生毋宁是认同我对这些作品的本文分析的,他称之为书中的“洞见”;至于方法,那么他在认为书中有“一种缘自西方哲学或文化精神的洞见”的同时,又提出这也正是“缘自西方哲学或文化精神”的“盲视”。在这里,我想就这个问题与昌切先生作一点更深入的讨论,不仅是为了把我的意思说得更明白一些,也是为了在文学批评的方法论上求得更多的共识。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