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的解释学意义
20世纪80年代最初听到“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这个词组,觉得很有意思。以前的不算,至少从明清以来,中国人就在传教士的帮助下,用汉语努力地试图理解基督教文化,但恐怕很少有人关注到汉语和基督教之间的关系。最近20年来,用汉语翻译和介绍基督教文化的出版物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以往基督教文化所有汉语出版物的总和。当代年轻人对基督教那些闻所未闻的教义和学理充满了好奇心,并拿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习以为常的说法相比较,引发了极为强烈的思想冲突和碰撞。然而,就在汉语基督教文献呈现这样一种爆发性增长的时候,人们也许会不时地产生出一种这样的疑虑,就是这样一种对西方宗教和文化的热恋,是不是最终会被发现不过是一种文化自恋呢?也就是说,我们毕竟是从翻译过来的汉语文献中理解一种异质文化现象的,我们没有西方的社会和历史的语境,也不可能像西方人那样熟悉他们的各种成语和典故,我们甚至也许还没有来得及信仰他们的上帝,我们能够对西方语言中那种微妙的语感有贴切的体会吗?另一方面,如果仅仅是为了接受或研究一种西方文化的观念,我们何不加强和普及我们的外语学习,然后直接从外文文献中吸取自己所想要的东西,何必通过一道不可靠的翻译手续?如果我们可以直接阅读西方宗教学者的著述,又何必通过中国学者的汉语著作来辗转向中国人介绍基督教的思想?我们用汉语所介绍的还是真正的基督教思想吗?现代解释学(hermeneutic)常常强调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可译性,我们所做的研究和翻译是不是最终仍然是我们自己想象中的西方文化呢?基督教文化研究,有必要强调“汉语的”这个修饰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