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虚无主义及其克服——读海德格尔《尼采》札记
海德格尔在其一千多页的皇皇巨著《尼采》中,以及在收入到《林中路》的“尼采的话:上帝死了”一文中,翻来覆去谈论的一个最重要的话题就是欧洲虚无主义的问题。海德格尔如此热衷于谈虚无主义,当然不是为了赞扬它,而是为了克服它。正如胡塞尔谈“欧洲科学的危机”(或欧洲人性的危机)一样,海德格尔也把克服欧洲虚无主义视为当代的一种“急需”(Not)。他之所以关注尼采的思想,正是因为在他看来尼采是最后一个、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虚无主义者。从尼采身上,他看出欧洲虚无主义来自于西方形而上学,尼采对欧洲虚无主义的批判就是对西方整个形而上学的批判;而正由于尼采从虚无主义的立场批判形而上学,所以尼采本人也陷入了形而上学,成了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海德格尔则想借尼采这一实例,阐明他自己的一个创新思路,即力图通过克服西方形而上学来克服虚无主义。本文将考查海德格尔这一努力的理论依据和客观效果,并分析海德格尔在基本思路上的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