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我们常听说,西方哲学源于自然哲学或科学,中国哲学则是伦理哲学、人生哲学。这话当然不假。但我们实际上很少仔细考察西方由自然哲学发展而来的伦理哲学和人生哲学。因此我们在承认西方自然科学发达的同时,暗中还或多或少地怀有一种鄙夷和自傲,觉得我们的文化在伦理道德上是不可超越的。
阅读全文 »

我们说中国人缺乏“爱心”,是指那种火一般的、照亮和引燃别的心灵的爱,那种发自个人内心、自由自发的冲动型的热情,它从根源上来自个人的某种追求和欲望,如基督教的爱就来自个人灵魂得救的渴望、“永生”的渴望。但中国人也有自己所理解的另一种爱,它不同于个人的爱欲,而是一种弥漫性的,渗透于人与人、人与物的自然矣系之中的情调,通常人们不太喜欢用“爱”这个字来称呼它,而是用“情”来表示。
阅读全文 »

又名:唐僧的赤诚与基督教殉教者的虔诚

前面说了,中国人格最深的根基是“诚”,而诚的最直接体现又是忠孝仁义,那么按理说,中国人就应该是世界上最没有心机、最重信仰、最单纯天真的民族了。然而事实乂并非如此。我们只要看看近年来书摊上充斥于目、泛滥成灾的“中国谋略”“孙子兵法”“六韬三略”“三十六计”“智谋奇术”“阴谋权术”的书,也许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诚实的民族,中国人搞阴谋、算计人世界第一!
阅读全文 »

对一个人的人格的评价,从最外在的方面说,首先有两种不同的标准,一是按其“品格”,它属于道德的范畴;二是按其“性格”,这属于认识(真)的范畴。中西人格形象的差别,一眼看去便显示出:中国人更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品格,西方人则更瞩目于人物的性格。
阅读全文 »

中国人格最深的根基是什么?如果我们想做一个最简单的概括的话,可以一言以蔽之曰:“诚。”诚就是诚实无欺的意思,它表达出中国传统“人之镜”的根本属性:人心中的镜子可以忠实地反映出实实在在的“天道”。我们中国人一般都认为,人的能力可以有大小,处境可以有差别,但一个人对自己“本心”的诚实无欺(“不欺心”),总是一件随时可以做到的事,只要他愿意。不但如此,一般讲道德的人还认为,这种“返身而诚”正因为其容易,它就是一种最大的快乐(“乐莫大焉”),因为它最自然,最不必耗费心机,最合乎人的天性或天道,所以孟子又说:“诚者天之道也。”《中庸》里也讲:“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又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阅读全文 »

在中国思想史上,以人心作为镜子的说法在老子那里就已经有了。老子主张最高的思想境界是“涤除玄鉴(览)”,即是把人心打扫干净,像一面清澈幽深的镜子,才能反映出自然的本来面目。但进一步讨论“人之镜”的问题,恐怕还是随着佛教的传入才盛行起来的。佛教带来了西方人(印度人、波斯人、希伯来人等)有关光明与黑暗本原对立的思想,带来了对火与“光明”的崇拜和“灯”的象征(青灯古佛),这与中国古人最早认为“气”“精气”或“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宇宙感。气是不可能由镜子来反映的,只有火及其光明才能反映在镜中,镜的作用也仅在于反射光。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