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笛卡尔曾说过,一个人一生总得有一次把自己从小当作无可置疑的一切东西全部从脑子里清除出去,然后再重新开始寻找真正可靠的安身立命之所。我把这一原则称之为“呕吐原则”。近读陈家琪《沉默的视野》一书,发现他也是这样看的,不过他更多地强调的是经过这样的“呕吐”之后,“信仰与价值观一定会在‘失重’中无所依附”(第205页)。的确,这本书可以看作我们这一代人的一次全面彻底的“呕吐”。
阅读全文 »

中西文明源流有着不同的生存环境及由此形成的各自的基本特点。100年来中国人在吸收西方文化时由于政治实用主义和道德批判的狭隘偏见走了一些弯路。当前学习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哲学史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哲学史经历了从客观世界的哲学到主观精神的哲学再到主客观关系的哲学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纳入西方哲学史中作为其重要一环是一个大胆的构想和尝试。
阅读全文 »

我是一个中国人,学的却是外国哲学,这里头总让人觉得有点儿蹊跷。记得70年代末我报考研究生的时候,许多同事和熟人都来问我:你怎么搞了这么一个专业?有人表示“理解”说,冷门嘛,成功率高。我当时只是笑笑,无法作出解释。其实那时我自学西方哲学已有十年工夫了,至于我为什么走上哲学这条道路,我已在“我怎么学起哲学来”一文中谈过了。在本文中,我主要想谈谈我的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
阅读全文 »

申林先生在《哲学研究》2002年第5期发表了《对海德格尔的误读》一文(以下简称“申文”,引文只注页码),针对我的《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见《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进行了一种纯粹学理的批评。这种批评就事论事,态度严肃,是值得提倡和钦敬的。现在的问题是,申先生对我的三点批评是否击中了要害,以及他对海德格尔的辩护是否成功?本文想就此与申先生再作探讨,并就教于国内众多的“海学”研究专家。
阅读全文 »

西方哲学东渐以来的这一百年,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从来未曾遇到过的新情况,就是一百年来中国大批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倾全力致力于中西哲学的融会贯通,不少人长期留洋,“学贯中西”,但至今未能把西方哲学消化掉,使之成为得到西方人承认的中国本土的哲学。像当年玄奘在印度取得真经,在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举办几十万人的全印度“无遮大会”,讲经十八日无人敢于应对的盛况,在今天只不过是美好的回忆而已。考虑到现代国际交往和思想学术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便利万倍的情况,中西哲学在今天的疏离和对立就更加发人深思。
阅读全文 »

本文对康德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澄清,指出康德表面上是从形式逻辑的判断机能中引出先验逻辑的诸范畴,实际上却是以先验逻辑的范畴为形式逻辑的诸判断形式奠基,从而使形式逻辑建立在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上而“认识论化”了。文章最后结合康德先验逻辑的古代思想渊源和后世影响对其历史地位进行了初步的定位。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