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2009年夏天,我利用赴北京开学术会议的时机,实施了我和妹妹残雪策划已久的一次关于文学和哲学的对谈。谈话是在残雪家里进行的,除了吃饭和睡觉的时间外,一直不间断地持续了三天三夜,由残雪的丈夫、我的妹夫鲁庸做了全程录音。就一个话题进行的如此马拉松式的对谈,我和残雪都从来没有过,两人都感到很累,但都很愉快,认为就问题本身来说,这种讨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话题也相当广泛,涉及到中西哲学和美学、文学,中西文化比较,宗教和无神论和自然主义,文学创作心理,作家、评论家和欣赏者的心灵结构或层次,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信仰与生命的关系,文学在人类精神生活和一般生活中的位置和作用,人类起源和艺术发生学,艺术与认识的关系,艺术创造中的理性精神,感性直观和知性直观,音乐、美术和文学,日本和欧美文学评论家与残雪文学观的分歧,当代世界文学的现状和出路,残雪文学观的创新和命名
阅读全文 »

胡发云的长篇小说《如焉》发表于《江南》杂志2006年第1期后(现已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引起了评论界和思想界的极大的关注,好评如潮,甚至地摊上还出现了盗印的单行本。今年4月21-22日在武汉东湖公园举办了一个作品研讨会,邀集了我们武汉和外地的一些名人或非名人,大都不是专业的文学评论家。这次讨论会后来由《南方都市报》作了专题报导,主要是在思想界引起了一些反响,特别是由于残雪的介入,而产生了某种“轰动效应”,但在文学评论界,尚未见有人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对此加以评说。不过我觉得,残雪提出的问题是值得文学评论界认真思考的,这就是作家的根究竟植于何处的问题。残雪的提法有一种观念上的突破。
阅读全文 »

什么是“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按黑格尔自己的说法,叫做“意识的经验科学”,是专门谈意识的。在这里,意识是以“经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里的“经验”(Erfahrung)有“经历”之意,也就是说,意识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但是,我们决不能把精神现象学单纯当作一门现实的历史科学,类似于人类从古到今的意识发生学。相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确是当作一种哲学,它考察的是一般意识本身的层次结构。
阅读全文 »

“人生”、“人格”和“人性”,这是我关于“人”的思考的三个主题,也是我自己在“成人”的旅途中三个重要的驿站。
阅读全文 »

我今天和大家谈的题目涉及大家现在很关注的全球伦理问题,“9·11”事件之后,学术界、老百姓对此谈论得更多,争论得也更多了。全球伦理现在是一个热点话题,但是我的文章并不是为了赶热点,而是在这之前就已经写好了的,是准备在“全球伦理与中国传统伦理国际研讨会”上宣读的。现在碰上“9·11”事件,发挥的可能性就更大了,但是我今天主要不是从具体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而是从学理方面谈全球伦理的问题。全球伦理在中国已经谈了好几年了,最近几年,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微妙变化,它更加突出的摆在人们面前。那么全球伦理如何可能?如果可能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阅读全文 »

本文通过对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对话与孔子的《论语》在言说方式(logos)上的比较,证明苏格拉底的对话把言说标准确立于言说本身,具有向对话双方自由开放的性质,孔子则把言说标准放在言说之外的个人情感体验之中,是一种任意独断的权力话语,由此而形成了中西两千多年传统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的根本区别。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