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20世纪90年代中期,华中理工大学人文讲座正如火如荼,我结识了它的创始者和主持人姚国华君。在他的热情鼓动和献身精神感召下,数年中我去华工讲过约20次,话题从时代、传统、哲学、伦理、美学、文学、中西文化、国民心理直到社会热点问题,凡是近有所得,立即化为讲坛上的滔滔语流,每次讲完后的提问和答辩更是讲座的高潮,之后还与大批围拢来的学子一直讨论到管理人员下班,回到家里已是晚上11点。回顾那段“密集轰炸”,至今仍有“痛并快乐着”的感觉。其间,国华君的才智和精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如此规模宏大的运作,如此旷日持久的操办,让他煽乎得劲道十足、高潮迭起,乃至在全国造成不小轰动,多年来实为罕见。
阅读全文 »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著名的|“儒学大师”郑家栋,利用自己经常出国讲学的便利,以伪造结婚证等手段,帮助多位“妻子”骗取赴美签证。去年6月被刑拘,日前,法院以骗取出境证件罪,终审判处郑家栋有期徒刑2年。此事在儒学界乃至学术界,引起了很大震动。个人修养、品行在儒家学说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儒学大师”郑家栋却言行不一,还犯了法,为此,儒学界遭到了许多抨击,一年来,争论不休,热度不减。很多人认为,“郑家栋事件”凸显了现代新儒家所面临的一个挫折,一个现实困境。儒家学派的人士和组织则纷纷发表声明,认为“郑家栋事件与儒学无关”,人归人,学归学。到底我们该如何看待郑家栋事件,如何看待儒家学说?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阅读全文 »

最近读到朋友给我传来的、发表于《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08年11月9日的高山杉先生的大作《“错位”之错位》,该文对我的近著《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和《实践唯物论新解》提出了批评。这些批评主要是针对我在两本书中关于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活剥”一说而来,但得出的结论却吓人得很:“一个连‘表面的、零星的’问题都谈不对的人,我们怎么能相信他会真实而有效地‘深入开展学术批评和文化批判,介入当代中国思想进程和精神建构’呢?”大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之势。故本文试图对高先生的批评作一点回应。
阅读全文 »

以“镜子”这一富哲学深意的比喻在中西文化中所体现的差异,引出中西人格的比较,着眼点放在中国人的人格之上。作者将这一比较置于六组中西文学名著中人物形象的讨论语境里,在天马行空却又有的放矢的想象和论述中,以“品格”与“性格”、“情”与“爱”、“辩白”与“追求”等关键词为导引,藉由分析关云长与阿喀琉斯、贾宝玉与唐璜、屈原与浮土德等对位人物的人格结构,反思中西文化传统所造成的“自我意识”。
阅读全文 »

本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的新的成果、也是对文革以后中国的文学的最出色、最有深度的批评。他书上评论的张承志、贾平凹、王朔、莫言、史铁生、残雪等十二名作家都在中国文坛上有不少影响力,不仅在日本,也在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已出了或多或少的翻译书。邓晓芒对代表中国的这些作家的长篇小说,一篇篇深入透彻地阅读,加以锐利的分析和深刻的思索,成功地抓到了超过每个作家的意图或设想,不期而然在那里显现出来的“中国人灵魂的深层结构”。
阅读全文 »

本书所谈论的主题,如真诚、虚伪、自欺、羞愧、忏悔、孤独、自尊等等,也许是每个人夜晚睡前都曾考虑过的,但极少有人这样系统地考虑过。作者以中西文化心理的历史比较为经,以对人的自我意识、人格和自由等哲学概念的分析为纬,层层推进,最终落实到一代中国人的自我分析、自我咀嚼和自我反省之上。全书笔触细腻,观点锐利,既保有陈述的严谨,又于思想的喷薄中呈现温情般的关怀,为读者在现实生活中的进取和开拓提出一种可供选择的态度。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