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我十分赞同宫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哲学设有西方严格意义上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观点。我认为,这决不意味着宫先生反对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方法论原理来研究中国哲学,恰好相反,宫先生此文正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中国哲学的一个很好的实例,也是真正有成效、有启发意义的中西哲学观比较的一个实例。他不是单纯的史料比较、为比较而比较,而是通过细致的理论分析,包括对“物质”、“精神”、“唯物”、“唯心”这些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含义的分析,在比较中突显出中国哲学本身内在的文化特质,启示了中国哲学史应有的独特的方法论道路。为此,我特向学术界推荐宫先生这篇文章,以及由此而开始的其关于中国哲学史新探的系列论文,以期引起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特别是对这种治学态度的讨论和重视,以开创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时代。
阅读全文 »

从命运观、生死观、不朽观三个不同层次中,可以看到中西传统人生观的两大根本差别:一是西方人立足于个性看待人生,中国人则立足于社会关系看待人生二是西方人力求以超越的眼光寻求人生彼岸的终极关怀,中国人则始终着眼于现实世界。看重世俗的历史关怀。
阅读全文 »

期盼已久的黑格尔的最后一部尚未译成中文的重要著作《精神哲学》的中译本,日前已由著名德国古典哲学专家杨祖陶先生由德文译出,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构成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哲学全书》的三大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中的最后一部分,也是内容最丰富、人文气息最浓厚的部分,因为它直接讨论的是人的世界和人的精神生活。
阅读全文 »

因果性是贯穿西方哲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核心问题,也是至今西方哲学界所讨论和争论不休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方面,康德哲学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路碑。本文想就康德对因果性问题的探讨作一些较深入的分析,并从中引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阅读全文 »

以赛亚·伯林被公认为20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他的“对自由的论述已经成为定义自由主义的经典”,他的《两种自由概念》一文“甚至被一些人称为‘自由主义的宣言’”。近年来,伯林的自由主义学说在我国学术界也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大量的文章和著作都一窝蜂地引证伯林的观点。这与伯林的思想通俗易懂同时又有很强的针对性不无关系。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