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从上面的这些说法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古代辩证法缺乏个体生存论的动力,这是中国辩证法跟西方辩证法的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说在生存动力方面辩证法所反映出来的,在西方,至少是从赫拉克利特开始,就已经表现出了一种自我否定、一种冲动、一种个体的能动性,就是不管周围环境如何,反正我要那样、不愿意这样的一种冲动。而在中国辩证法里面看不出这样一种冲动,相反地,处处要把这样一种冲动化解和压抑下去,这就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阅读全文 »

我们今天开始讲第四讲了,这次我想讲一下中国哲学的反语言学倾向,这也是我1992年在《中州学刊》第2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就是中国哲学对语言是怎么样一个态度,我想先把这个问题讲一讲。因为讲到方法论,一个是辩证法的问题,再就是语言的问题,因为辩证法本来就是从语言学里面生长出来的一种方法论。比如说辩证法“dialectic”在古希腊的时候它的意思就是辩论和谈话。dia就是两者之间的意思,lege就是讲话的意思,后来就成了logos。合在一起就是在两个人之间谈话、两个人之间辨析,这个dia、“在之间”,就是在两个人的对话中,要把一些话分辨清楚,通过对话来辨清楚。所以“辩证法”这个词是个外来词,我们中国人把它翻译成“辩证法”,其实在希腊人那里它本来就是“对话”的意思。
阅读全文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的文本发表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这一百多年以来,西方思想界,包括哲学史界,对方法论的讨论,已经大大地往前迈进了。以现代、当代的眼光回过头去对以往的那些观点加以反思,我们可以得出新的东西。我们也可以说,这些新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包含在了比如说黑格尔和马克思方法论的思想里面,但是他们并没有那么明确地把它阐明出来。真正把它明确地阐明出来需要后人自己创造性的努力,这个意义才得以生成。所以,解释学的原理就是,文本的意义是一个历史的生成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地摆在那里的东西,但这一层我们往往体会不到。
阅读全文 »

志扬对“偶在论”的评价是:“这是一种训练。”的确,正如康德的批判哲学与现代哲学的关系一样,现代人也必须经受过偶在论的训练,才能够进入后现代哲学的语境。其实,偶在论在某种意义上正可以从康德哲学引申出来:人必须知道自己知识的有限性边界,从而给任何其他可能的世界留下地盘。
阅读全文 »

我们今天开始讲有关现代解释学的⼀些问题,主要还是从⻢克思主义的⽅法论讲起。现代解释学当然也算是⼀个热⻔话题了,⼀⻔显学,在很多领域⾥⾯,特别是⽂艺理论、⽂学批评以及宗教、历史等这些⽅⾯,都有很多具体的运⽤,⼤家都很关注。
阅读全文 »

我们哲学史⽅法论的课现在就开始了。这个课程是⼀个传统课程,哲学史⽅法论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们武⼤哲学系刚刚开始研究⽣招⽣的时候就有。当时哲学史教研室很⼩,包括中哲和西哲,西哲包括古典的和现代的,都在⼀个教研室,江天骥、萧萐⽗、陈修斋、杨祖陶,这⼏位⽼先⽣共同在这个哲学史教研室⾥⾯担纲,那时就开了这⻔课。我是1979年读的硕⼠研究⽣,还有上⼀届1978级的和我们在⼀起,这是我们读的⼀⻔必修课。整个教研室,中哲、西哲的研究⽣在⼀起研讨怎么样看待哲学史的问题,是当时的⼀个热⻔话题。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