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邓晓芒教授2016年8月30日在人文学院研究生开学典礼上进行了以《诗与远方》为题的讲话,他认为人的本质是诗,而诗在远方,人要在不断地在追求自我中寻找灵魂的出路,以此寄语新生。
阅读全文 »

自近代王国维以来,中国的美学基本上是输入、采取了西方美学的模式。1949年解放以后,又基本上是按照苏联美学的模式来思考。今天,在面向21世纪来思考我们的美学的建设时,我以为应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深入地研究、开掘中国人自己的有悠久历史的美学宝库,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融会中西美学,建立在体系、结构、范畴、原理上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美学,为世界美学的发展作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自20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美与艺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我们不能只从一般的理论上抽象地研究美与艺术是什么,并囿于传统的、已有的各种说法,或简单借取西方现代某种尚待予以批判考察的说法,而要在研究人类社会实践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基础上,大胆设想,勇于创造,回答当代和未来的美与艺术究竟是什么这个现实的、迫切的、重大的问题。美学中历来使用的各种概念、术语也可能要相应地发生变化,融会中西,创造出一些新概念、新术语。此外,美学要大力朝着实证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并注重应用性问题的研究,不要只停留于抽象的哲学思辨,但同时又不应陷入简单肤浅的经验性的现象描述,并以此自诩,而拒绝对各种重大的本质问题作严密系统的理论思考。美学要倾听时代的呼声,细心观察美与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变化,回答当代人所关注的美与艺术方面的种种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世界的和平、进步、发展服务。
阅读全文 »

王朔的作品不是新时代的号角,也不是新人的呼唤,而是一种文化堕落、人格崩溃的象征。但由于它揭了中国文化的老底,它就具有一个时代转型的代表性,让人反省。近年来,王朔的作品被大多数论者称之为“痞子文学”。但人们也看出,王朔除了能写痞子以外,还能写人的真情、纯情。那么,王朔作品中的“痞”和“纯情”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有没有自己的源流?本文想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阅读全文 »

文学的本体论本质上不是一个认识论和社会学、心理学问题,而是一个现象学问题,它是首先以美的现象学本体论为基础,将审美现象的社会历史前提和物质条件全部都放进“括号”内存而不论,直接从美感中直观到的现象学本质的理论。美是“对象化了的情感”,这是美的本质的现象学定义,它具有“作为自我意识的情感”、“作为情感的美感”和“作为美感的情调”三个层次。艺术则是“情感的对象化”,它的最普遍、最贴近“人学”的方式就是文学和诗。诗是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本质是隐喻,语言作为“存在之家”,既是“思”,又是“诗”。文学是最直接表达了艺术本质的一门艺术,用中国传统美学的术语来表达,文学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语”之上以便传达的“情语”。
阅读全文 »

造成目前文艺评论界众声喧哗而又集体失语的衰败气象的一个很重要的深层原因是,人们对文学批评以及从事这一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所要求的人的素质存在着根本误解。文学批评家必须具备四大素质,即对于他人情感和情绪的敏感性;对语言运用的敏感性;一定的理论训练和多学科素养;对时代精神的敏感性和自觉性。
阅读全文 »

我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定位:从主观安身立命来看,我是一个自否定的儒家,一个批判儒家的儒家;从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来看,我主张抽象继承法和具体批判法的统一;从儒家思想与当今世界的关系来看,我持中国和西方的双重标准论。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