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埃利亚派哲学是古希腊存在学说的开创者,是对当时自然哲学的一个反动。他们关注的不是为感性事物找到它们共同的“始基”,而是首先给宇宙整体定性,“始基”学说作为希腊哲学的核心问题被扬弃了,下降为一个次要的问题。希腊哲学在埃利亚派这里首次跃升到了一个思辨的反思层次,一个单凭理性进行抽象概念的论证推理的层次。这种反思使人类理性首次在自然对象上受到了一种“之后”的训练,为后来的形而上学做了某种准备。
阅读全文 »

本文从古希腊哲学中“逻各斯精神”和“努斯精神”两个核心要素的矛盾分析出发,探讨了古希腊精神哲学从智者派到苏格拉底思想发展的内在的精神动力,指出其在依靠这两大要素超越了自然哲学之后,由语言逻辑和自由精神双方各自的“自否定”原理而一步步走向辩证法和神学的必然性,澄清了西方理性主义传统一开始就表现出来的主体自身的内在矛盾性。
阅读全文 »

黑格尔《逻辑学》从本质论向概念论的过渡历来是黑格尔哲学中最困难的问题,其实质是从必然到自由的过渡问题。以往人们都是从充足理由律来看待这一问题,但黑格尔认为这中间还缺少一个目的论的环节,因而必须先阐明从现实性到概念的过渡问题,而这是在《小逻辑》本质论的第三章“现实”中展开的。这里的关键在于对“现实性”这个词的理解,它不同于存在,也不同于“实在性”或“实存”,而是包含有“工作”、“活动”、“创造”即wirken的意思。当我们从它的后果的直接存在去理解它时,它里面的自由创造的含义就被遮蔽了,而显得只是偶然的、与必然性相对立的;只有当我们深入到它的本质中,将它的实体关系、因果关系和交互关系都理解为绝对实体的自身反思或“自因”,并把这种自因理解为现实的自否定,这才能揭示出自由与客观必然性的统一。
阅读全文 »

康德是第一个将“好像”用作自己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手段的哲学家。作为反思判断力的一种修辞表达方式,他把“好像”用于审美和目的论中;而当他把反思判断力扩展为反思性推理即类比推理时,他的“好像”就有了更进宽泛的用法,即一方面用于实践理性批判的“模型论”中,表达为定言命令的“自然法则公式”,另方面用于自然神学中,以便为伦理神学留下地盘,最后则用于历史目的论中,为人类历史的道德上的进步提供某种信心。
阅读全文 »

康德在18世纪自然科学机械论占统治地位的大背景下,提出了超越机械论的几种方案。第一种是撇开机械论所占据的认识领域而到实践领域中去另起炉灶,在现象和自在之物、理论和实践之间做出绝对的划分;第二种是对经验对象进行反思性的判断力的主观重建,在自然的形式合目的性中发现人的情感能力的先天原则,揭示其中美和崇高的意义;第三种是将反思性的判断力转用于对有机体的整体把握,将机械论的法则作为手段用来为有机体的内在目的服务;第四种则是通过对有机体的外在目的的推导而设定一个自然内在的最后目的,这就是人和人的文化,并在这一更高层次上将人与人的机械关系纳入到合乎道德目的的公民法治社会秩序之下,由此走向上帝和至善的终极目的。这四种方案每种都在超越机械论的道路上向前跨进了一小步,都不到位,但却为后人真正超越机械论的局限性打开了一扇窗户。
阅读全文 »

文学批评的力量何在?有四个层次:第一,批评家对作品的直接感受和感动,这种感受力比一般读者更强,批评家是作品美的传播者和读者的导游;第二,批评家对这种感动的理性分析,包括形式上的分析和人性结构上的分析,这种分析具有超越特殊感动之上的理论的普遍性;第三,批评家对作品中人性的历史维度即“时代精神”的感悟,他能够立足于当代对文学史中体现的人类精神发展历程有更加深入的洞察;第四,批评家的人文哲学涵养,它将前面三个层次熔为一炉,构成文学批评的力量的最终源泉。从人文哲学的高度统摄作品感受、形式分析和时代精神的文学批评才是完整地道的文学批评,缺乏哲学维度的文学批评只是作品欣赏或技术分析,是不完全的文学批评。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