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山寨中国
时常见到媒体报导农民造飞机、农民造潜水艇、农民造机器人、农民造汽车等等的消息。不用说,造出来的都是山寨产品,一般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我们国家历来是个农业国,几千年来,衣民都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饭都吃不饱,哪里还能想到造这造那。再加上见识的狭窄,农民通常不太相信他手上做熟了的那儿件工夫之外的东西。《庄子》里面有个故事,说一老翁浇地采取“凿隧而入井,抱壅而出灌”的笨办法,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桔棒,又快又省力,他竟然回答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韩少功《马桥词典》中的罗伯的想法也异曲同工,有知青劝他把砍下的柴架在山上晒干了再挑下来,不是省力得多么?他说,连柴都懒得挑了,这人横看竖看也就没有什么活头了。不过,农民又有另一方面的投机性,只要他们看到新技术给别人带来了实惠,出于羡慕,他们还是很愿意模仿的,而且往往太愿意模仿了,一哄而起,反而当了冤大头。现在农民看得多了,有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农民,而是当过农民工、甚至懂点技术的,但这种投机心态仍然是农民式的、山寨式的。山寨式的模仿只注意表面的相似,而不知道其中的原理,也不考察人家成功的背景和环境,要失败是毫不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