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不“是”,谁“在”?——读张志伟《是与在》
近读河南张志伟先生《是与在》一书,有眼前“豁然开朗”之感。作者用西方语言中的“是”与“在”之混淆不分来诠释西方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来凭借逻辑理性宰割现实存在的科学主义传统,并以海德格尔的“在”来瓦解“是”的霸权统治,这是我所读到的近年来“在”派对“是”派的最强有力的回应。作者所面对的两个强劲对手,一个是以维特根斯坦和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另一个是以德里达或费耶阿本德等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对前者,他解决得干净利落。针对逻辑实证主义把逻辑和经验当作一个命题有无意义的惟一标准,作者问道:“但是,我们为什么非要以此为标准来判定语言是否有意义呢?···难道这种选择本身的存在还有什么实证的可能性吗?”“判定意义的标准本身就属于意义(价值)范畴,而不属于经验或逻辑的范畴···因为这种意义是不可证实的,正如‘理念’‘绝对’‘精神’等等一样是不可证实的”。选择意义标准的那个标准肯定不属于選辑上的“是”的问题,而属于现实中的“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