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当时愿意跟随他的,只有他的弟子子由。他老先生也许万万没有想到,在2500年之后,孔孟之“道”确实已经越来越“不行”了的今天,竟会有那么多的人渴望着漂洋过海,望断西行路。整个民族的思潮都在以“蓄之既久,其发必速”之势涌向辽阔的大海,向全球展开自己的怀抱。西方的科学技术、文物制度、法律道德、艺术精神、哲学玄思、宗教冥想,无不以其诱人的光彩吸引着国人的视线,震撼着有识之士的心灵。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精神的大背景下,呈现出复杂的内在矛盾和冲突,展示了在挣扎中奋力突围的可歌可泣的生存意志。
阅读全文 »

正如爱的情感与善的意愿无法分离一样,审美活动与道德情操也水乳交融。如果说,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审美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那么,只有依赖情感上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才成为人与人的内在精神本质、人的“性格”,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那种把外部抽象教条强加于人的约束,终归是反人性的、不能巩固的。
阅读全文 »

天空并不辉煌,没有日出和日落的瞬间灿烂,而是和朴实的秋天田野的深褐、金黄和未收割完的白菜及未长满垅的绿肥亲切地呼应着、抚慰着。那天空只是一种点缀,一种可以在劳动之余欣然舒一口气的空间,它既不压k大地,也不引人遐想联翩,而是为大地的丰厚的泥土盛宴留下充分宽裕的位置,使整个画面沉入大地母亲深厚的怀抱。那是一种永恒的、静止的美,一种历经数千年沧桑而始终如一的诱惑。
阅读全文 »

荀子有云:“人之性本恶,其善者伪也。”应当承认,假冒伪劣乃人之一种天性,且反映了人对这个世界的一沖看法:既然没有什么是真的,何妨大家都来假冒一回?假冒伪劣,可以给这个本来空无一物的世界提供出某种东西,正如人们明知是假冒产品,仍然要买,觉得总比货架上空空如也的好一样。
阅读全文 »

常听人们说,中国人善于遗忘,不善反思。但从表面现象上看,情况似乎并非如此。中国的历史记载是世界上最完善、最全面的,中国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忠、奸、善、恶的判断是最分明、最有“定论”(当然,主要是“钦定”)的。远的不说,就拿解放以来中国哲学所经历的风云来看,我手头就保存着一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中央党校革命大批判写作组编的小册子《哲学斗争与阶级斗争一建国以来哲学战线上的三次大斗争》。翻开第一页,赫然进入眼帘的是一条语录:“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书中的内容是批判杨献珍解放初期提出的“综合经济基础论”、“大跃进”时提出的“思维和存在无同一性论”、“文革”前提出的“合二而一论”等。字里行间,处处可以看出以人划“线”的“钦定”痕迹,通篇没有理论分析,只有“死敌”“叛徒”“罪恶勾当”“迎头痛击”之类的喧嚣。我在二十多年前读这些文章时就颇感疑惑:不是说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吗?这还有没有道理可讲了?由此也就得出一条宝贵的人生经验:道理不是用来搞清问题的,而是用来敲打人的。由此又还生出更大的疑惑,不知中国5000年历史的记载都是真有其事呢,还是有许多是为了敲打人(使“乱臣贼子惧”)而编派出来的?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