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攸欣博士的这本书,给我们澄清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示范。本书的主题虽然只涉及到王国维和朱光潜在美学思想上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但就其所牵涉到的深层文化心理根源来说却具有普遍意义。作者立足于解释学的立场,通过具体而详尽的文本分析,指出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先行结构和期待视界对西方文化因子的选择和扭曲,但正是通过这种选择和扭曲,西方文化的因子才较为顺利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使中国文化传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而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因子经过这样的选择和扭曲,往往完全改变了其性质,使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先的期待效果,因而“中国文化的先行结构极大地限制了审察西方文化的视界,···多停留于肤浅的层面,西方民族的内在精神尤其是使人类与社会健康发展的精神核心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透彻理解”,这样,中西文化交融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离真正融合尚有很大距离”。这是很有见地的。西方现代解释学往往被一些中国学人理解为“六经注我”式的任意发挥,不负责任的主观臆测,变成了为成见、偏见和一厢情愿地固守传统作辩护的理论;本书则深刻把握了解释学理论本身的内在张力,并强调其打破传统限制而向“本文”突进、摆脱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而创造“真理”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