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东风:在语境中理解概念的含义——回应邓晓芒先生 发表于 2023-12-07 更新于 2025-03-14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 3.2k 阅读时长 ≈ 12 分钟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思想版2000年2月1日刊载邓晓芒先生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难处境》,对拙著《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进行了评论。本着学术探讨的宗旨,我现在对邓文中若干批评文字提出一点商榷之商榷。由于篇幅限制,我主要谈对于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这两对范畴的理解。 阅读全文 »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难处境 发表于 2023-12-07 更新于 2025-03-14 分类于 书评 本文字数: 2.8k 阅读时长 ≈ 10 分钟 陶东风先生近著《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中提到了一个很好的看法,就是从“五四”到今天,“中国知识分子不管保守还是激进,其实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共同接受儒家的‘大同’与‘均贫富’等一套平均主义价值”(第51页)。如“五四”时期的“科玄论战”,“这场论战实际上应该叫作玄学与玄学的论战,因为事实上,‘科学’在论战中已经变成了与玄学同质的话语”,即变成了“超级的、霸权化的人文话语”(第129页);而“文革”的革命意识形态也并非西方(法国)激进思想的结果,“而是沿袭了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的本有传统”(第196页)。另一个很好的想法是,作者主张知识分子在面对当前的世俗化、市场化的潮流时,既不能拒斥它,也不能无条件地拥抱它,而应当“优化它”(第18页)。 阅读全文 »
徐少锦:“人格”有道德涵义——与《人格辨义》一文商榷 发表于 2023-12-07 更新于 2024-12-08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 4.1k 阅读时长 ≈ 15 分钟 《江海学刊》1989年第3期发表的《人格辨义》一文,对人格的涵义作了有价值的探讨。不过,此文论定人格一词只有心理的和法律的而无伦理道德的涵义等观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阅读全文 »
再辨“人格”之义——答徐少锦先生 发表于 2023-12-07 更新于 2025-03-16 分类于 论文 本文字数: 4.4k 阅读时长 ≈ 16 分钟 读到徐少锦先生跟拙文《人格辨义》商榷的文章《“人格”有道德涵义》一文,很钦佩作者的求实精神和穷根究底的态度,但仍感有几个根本性的问题,似乎是徐先生未曾考虑周全的,特提出再辨,以就教于徐先生和学界同行。 阅读全文 »
活,还是不活——评余华的《活着》 发表于 2023-12-07 更新于 2025-02-08 分类于 书评 本文字数: 1.2k 阅读时长 ≈ 4 分钟 好多年前读余华的《活着》,曾有一种深深的感动。然而,当时我写文学评论书《灵魂之旅——90年代文学的生存境界》时,却最终没有把这篇小说纳入进来。有人问我为什么,答曰“不好评说”。说真的,对于这篇小说,我只是感动,但很难抓出什么来说一说、评一评。因为它不涉理路,没有概念,也许这就是一篇小说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吧。可是最近偶尔翻到余华为自己的《活着》所写的“前言”,却道出了作者本人对这部小说所构思的“理路”和“概念”。他讲了很多道理,作家和现实的关系等等,最后落实到他听美国民歌《老黑奴》的感受:“家人都离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所以他写了《活着》,是“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阅读全文 »
七十受聘感怀 又名:湖北大学七十受聘感怀 发表于 2023-12-07 更新于 2025-03-14 分类于 随笔 本文字数: 2k 阅读时长 ≈ 7 分钟 今天是我七十年人生旅途中的重大的日子,承蒙湖北大学错爱,我以古稀之年受聘为湖北大学资深教授。接过聘书,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只能由衷地说一声:感谢!感谢领导们的青睐,感谢同袍们的深情厚谊,感谢在座各位的大力支持!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