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拙文《当代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于第八期《书屋》发表后,立即就有了回应,这是令人高兴的。近收到胡胜华先生来信,对拙文既有赞同,也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读后颇有启发。但细细品味,似乎也有一些误会,主要是在我对待胡适的态度方面,胜华先生似有不平之意,埋怨我抹杀了胡适的巨大功劳,将之排斥在了自由知识分子之外。我首先声明,我不是胡适研究的专家,在胡适有些什么功劳这方面,研究近现代史的胜华先生应当比我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更具有专业性的发言权。只不过,一个学者的学术贡献的大小与他是否具有自由知识分子的心态,恐怕还是两回事。
阅读全文 »

陶东风先生在3月21日的《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上,对我发表于该周刊2月1号上的评论文章做出了《在语境中理解概念的含义》的回应。这种对话是我一直都在企求而往往难以实现的,因此我感到由衷地高兴。陶先生的标题似乎是提醒我注意到他书中的上下文语境。为了将问题进一步澄清,我想对这个问题再作一点探讨。
阅读全文 »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思想版2000年2月1日刊载邓晓芒先生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难处境》,对拙著《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进行了评论。本着学术探讨的宗旨,我现在对邓文中若干批评文字提出一点商榷之商榷。由于篇幅限制,我主要谈对于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这两对范畴的理解。
阅读全文 »

陶东风先生近著《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中提到了一个很好的看法,就是从“五四”到今天,“中国知识分子不管保守还是激进,其实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共同接受儒家的‘大同’与‘均贫富’等一套平均主义价值”(第51页)。如“五四”时期的“科玄论战”,“这场论战实际上应该叫作玄学与玄学的论战,因为事实上,‘科学’在论战中已经变成了与玄学同质的话语”,即变成了“超级的、霸权化的人文话语”(第129页);而“文革”的革命意识形态也并非西方(法国)激进思想的结果,“而是沿袭了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的本有传统”(第196页)。另一个很好的想法是,作者主张知识分子在面对当前的世俗化、市场化的潮流时,既不能拒斥它,也不能无条件地拥抱它,而应当“优化它”(第18页)。
阅读全文 »

读到徐少锦先生跟拙文《人格辨义》商榷的文章《“人格”有道德涵义》一文,很钦佩作者的求实精神和穷根究底的态度,但仍感有几个根本性的问题,似乎是徐先生未曾考虑周全的,特提出再辨,以就教于徐先生和学界同行。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