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很高兴能跟这么多同学在一起交流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我是学西方哲学的,因此对西方精神的问题有自己长期的思考。今天要讲的,主要是西方伦理精神以及它对于我们今天时代的意义。
阅读全文 »

一个学者如果有志于做这种工作,我认为就不存在“饭碗”和理念的冲突,他的理念是符合时代需要的,只要学问做得好,温饱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要发财则休想。一个启蒙思想者首先应该对自己在这方面启蒙,即不是为吃饭而思考,而是为思考而吃饭。当代学人的犬儒化就是由于颠倒了这个关系,把思考当作吃饭的手段、发财的手段,成了一些生意人和政治的奴仆。
阅读全文 »

我的题目是“门外谈中国画的创新”,门外,当然我是门外,这个毫无疑问,虽然从小就有这方面的兴趣,但是一直都没有机会进到门内来,一直站在门外观望。最近因为参加鼎韵沙龙的活动,对周韶华先生的作品有一些接触,以前也知道韶华先生,但是没有专门研究过,因为自己不是这个专业,也没有想到过有一天可以专门对周韶华先生的作品来做研究和推敲。这一次可以说第一次认真地接触周韶华先生的作品,八大本的《全集》,翻看了大概两集,来之前还看了一些小册子。原先没有料到,当时脑子里面没有印象,心想是不是一个中年画家,没想到居然这么大年龄了,快90岁了。看了这些作品,很有些震撼,也读了一些美术界的名家、一系列评论家对他的评论,非常受益。这里我想谈一谈我的一点感受。
阅读全文 »

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一封信中曾说到自己的内心矛盾:“或者是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罢”,例如说,“同我有关的活着,我倒不放心”(这是人道主义,因为总是在担心别人活得怎么样),“死了,我就安心”(这是个人主义,因为人都是要死的,而死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不必去管他人)。“所以我忽而爱人,忽而憎人;做事的时候,有时确为别人,有时却为自己玩玩,有时则竟因为希望生命从速消磨,所以故意拼命地做。”
阅读全文 »

顷读湖南《书屋》杂志2004年第八期《当代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一文,文中先生呼吁一个想做新型知识分子的人在生存问题有了基本的解决之后,应该想到,也有条件做到把自己的生存方式做一个颠倒(即“把思想本身当作人生的根本基础”);呼吁“一个想以知识分子的身份来影响社会政治的人首先应该考虑自己的本分和立足点的问题,不要蛻变为争夺权力的政客,把手段变成了目的本身,从而失落了知识分子的身份”,因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乃是“对真善美这些人类精神生活目标的自由追求者,是人类自我意识和人生最高价值的体现者”;同时也是“对有限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存在的不懈的批判者”。立意甚佳。事实上,先生不仅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
阅读全文 »

《尘埃》是残雪的一篇象征意味极强的散文小说。说它是“散文”小说,可它一点也不“散”,其实是一篇贯穿着强烈自由意志和个人独立意识的平民宣言。这种平民,和中国传统的“百姓”完全不是一回事,与时下文人动不动就自我标榜的“草根性”也迥然各异,是一种对中国人来说闻所未闻的新型人格意识。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