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当前的学校教育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历史原因,又是中国社会转型中各种矛盾和冲突的体现。这就需要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做出深层次的反思。为此,我们特约请几住哲学学者围绕学校教育问题发表见解。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哲学学者和其他学科的专家来关心并思考教育问题,共同推进教育改革。
阅读全文 »

道德谴责是不够的,要有理性的分析,才能知道我们的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于我们的文化根基中缺乏自由、人权。中国文化处于阵痛中。今日中国需要造就一种独立的精神,独立的人格。这些东西不是来自知识分子的脑子,而是来自我们时代的现实需要。中国社会已经发出了这种呼吁,如果知识分子不去响应,就是辜负历史的责任。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取决于知识分子、精英阶层、思想者能否顺应历史潮流,造成一种全国上下的思潮,一种改变我们民族的惯性的思维模式。
阅读全文 »

自从西方思想在近代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接触和碰撞以来,真正深刻地体会到中西文化和人格结构的本质差异,并通过爱情冲突在文学作品中把它揭示出来的,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然而,长期以来,很少有人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角度来研究这篇一万多字的小说,这就难以深入到小说本身所蕴含的最内在、最根本的思想层次。本文想在这方面作一点初步的尝试。
阅读全文 »

原名:一个老诗人的迷惘

诗人曾卓是当今我国诗坛上少有的几个保持着创作青春的老诗人之一。曾老的诗为什么至今还有如此迷人的魅力?为什么直到最近,他写出的诗还拥有众多的青年读者?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对诗人所表达的那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加以分析。
阅读全文 »

真正的乔木,要有深人地底的强大根系,要有既抖落传统桎梏而又富于建设性的思想主干;它不只是调侃、解气和搞笑,而是深藏不露的幽默;不只是一味煽情,而是对情感的严肃审视;不只是儿童一般地显露“真性情”,而是对这“真性情”的痛苦的自我拷问。显然,一旦有这种乔木长出来,将遇到一式的冷眼而不是齐声赞美,这也是预料之中的。
阅读全文 »

小说的复杂意蕴主要和时代精神的思想的丰富性有关,值此中西文化深度碰撞之际,中国当代文学有极其复杂而丰厚的文学土壤,理应产生出足以成为世界文学经典的大量作品来。但现实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尤其在作品的复杂意蕴方画,很少有能够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样的巨著相媲美的作品。《红楼梦》的文学土壤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积淀,以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契机,曹雪芹把握了这个时代的精神脉络,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营养进行了几乎是一网打尽的吸收,才成就了这样一部旷世名作。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