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在其名著《原始思维》中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实证案例,为我们探讨人类逻辑思维的起源打开了一扇大门。他指出,人类原始思维是一种以“互渗律”(如隐喻)为特色的“前逻辑思维”,它不受逻辑思维的矛盾律的制约,但也并不与之绝对冲突,只是对之不在意而已。而从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来看,整体上都是一个从原始互渗律占优势到逻辑思维逐渐占优势的过程,双方既有互相妨碍的方面,同时也有互相促进和提升的方面,谁也离不开谁;且归根结底,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互渗的思维方式在进化中自否定的结果,原始思维是逻辑思维的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基本上未能摆脱原始互渗律的束缚而发挥其潜在的逻辑功能,有待于在吸收西方逻辑思维的文化融合中重塑汉语思维的现代形象。
阅读全文 »

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是根据邓老师2007年上半学期给哲学系本科生开设的“德国古典哲学”课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的。由于我的重点是讲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所以关于费希特、谢林和后来的黑格尔学派、费尔巴哈讲得很简略,显得各部分不太平衡。其实这些哲学家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费希特和谢林,本来还应该讲得更详细一些。但由于本人功力所限以及时间不够,只好带过了。好在《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的宗旨不是严格的德国古典哲学断代史研究,而只是让本科学生大致了解一下这一段哲学史的概貌,启发他们的哲学思考,所以也就讲究不了那么多了,由于有很多表述是现场发挥,书中免了有讲得不到位甚至讲错了的地方,还望方家不吝赐正。
阅读全文 »

邓老师主持翻译,初版(原著第七版)于2004年,目前已出自第三版(原著第九版)。本书自1966年初版以来,历经7次修订,成为英语世界最畅销的哲学史入门教材。尤其是它紧跟当代哲学和哲学史研究的最新发展,是一部既植根传统又向当代开放的哲学史,堪称当代西方哲学史的主流和典范之作。
阅读全文 »

《西方哲学史》第8版的翻译工作是我的导师邓晓芒教授于2007年9月交给我的。翻译进行期间,他也一直在关注和指导,最后又亲自进行了十分严谨的校改。英文第八版是对第七版的补充修订,因此第八版的翻译也是在第七版中译本的基础上补充修订而形成的。本书原著的优长与缺憾、两个版本的异同、此番译事的甘苦,邓老师在中译本序中已经剖析分明,毋须本人多加置喙,只抛砖引玉地和青年朋友谈一点学习心得。
阅读全文 »

这是一部最近出版的较新的西方哲学史。本书全名为《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的哲学史》。我国读者过去所习见的西方哲学史一般都是从古希腊前苏格拉底的自然哲学家讲起,下迄19世纪末20世纪初。本书作者为当代学人,内容则下迄20世纪末叶。本书的规格仍然是以历来各个哲学家为主,而于各个流派的传承、传播及其影响则涉及不多,所以严格说来仍是一部哲学家的历史,而不是一部哲学本身的历史。这本书也是一般哲学史的通例,不足为异。
阅读全文 »

美国学者斯通普夫和菲泽两位教授所著《西方哲学史》自2003年第七版出版后,最近经过修订的第八版面世了,仅此便足以说明这本书在国外英语世界受欢迎的程度,以及作者不断修正和补充自己的思想的“日新”精神。我曾在2005年出版的该书第七版中译本序中预言:“可以预料,只要作者健在,隔几年就会有一部新的哲学史问世。史家的思想紧紧地与时代的进展平行,这正是哲学史家所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目前,这一预言已被证实。《西方哲学史》第八版,正是作者们随着自己的研究进展和学术界新的需要的产生而作了诸多改动和增删而成的。除了其他地方之外,一个最明显的改动是,这一版增加了一章,即在“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之后,加了一个“启蒙哲学”(包括“自然神论和无神论”、“卢梭”、“锐德”)作为第12章,所以全书就由19章扩展到了20章。相对于以往的版本,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补充,尤其是对卢梭的补入更是意义非凡。现代人往往把卢梭看作西方哲学甚至一般思想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例如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中的最后一个标题就是“从卢梭到现代”。至少,自康德以来的整个西方近现代思想离开了卢梭就不怎么好讲了。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