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今天我给大家讲讲康德的目的论。康德的目的论在很多有关康德的教科书里面呢,都不太重视,甚至于有的根本不讲。但是,近些年来,康德的目的论思想越来越得到人们的看重,因为它跟道德、政治、历史这些问题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那么康德的冃的论思想呢,他是在第三批判里面讲的。第三批判我们上一次课已经讲到了他的美学观,包括他的审美鉴赏以及艺术。那么从这个审美鉴赏,康德找出了它的一条最基本的原理,就是说,它是人的诸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由于这种自由协调活动,引起了一种情感的愉快,而这种愉快又是带有普遍性的。所以他的美学观基本上是立足于人的情感能力的一条先天的原则,就是人具有一种共通的情感。这样一条先天原则呢,它体现在审美鉴赏中,同时呢,也体现在艺术作品里面。那么,康德的目的论呢,就是从艺术作品这个概念引出来的。我们先看看他的艺术作品怎么样引出他的目的论。
阅读全文 »

从今天起,我给大家讲一讲康德的美学。因为时间安排得很紧,所以只能够在大的地方介绍一下,细的地方就不能讲了。首先我们要讲到,康德的美学是在第三批判里面展示出来的。第三批判叫作“判断力批判”。为什么叫判断力批判呢?也就是说,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三个层次,一个是概念,一个是判断,一个是推理。那么,在《纯粹理性批判》里面呢,已经讲了,概念、判断对应于知性范畴以及知性原理,推理对应于理性的理念,理性的推理,由推理推出的就是最高的理念。这是这三个认识层次。但是,从另外一方面看起来呢,从超出认识论的这样一个范围,而立足于人类学这样一个范围来看,就是说从人的各种能力来看,他认为概念、判断、推理对应于人的三种能力知、情、意,知识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这个是在他的晚年,写完了《实践理性批判》以后,才发现的这样一种结构。就是说,人类学的这样一个结构,应该分三步走。不像他原来理解的就是认识能力和意志能力。意志能力就是道德的根据了。我在上一堂课里已经讲了,道德是立足于人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的道德自律。那么在认识和意志的中间还有一个情感的能力,这个能力康德在以前是认为不属于哲学,它属于心理学的范围。但是康德到了晚年,他就发现,还不能简单地这样看,情感有属于心理学的方面的,但是他发现,有些东西恐怕还是具有某种先验的特点,跟认识能力和意志能力一样的,具有一种先验的法则。
阅读全文 »

康德说道德律是一个事实。就是说,我们当然在日常生活中间有很多事实,比如说我们在经验生活中,有感性的需要,我们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追求我们的幸福,这都是事实,但是这些都是经验的事实。而在理性上面我们有一个事实,就是说,所有这些经验事实,我们都可以通过一个理性的法则来加以规范。比如说,通过道德律,你要追求幸福也好,你要追求自己的目的也好,当然都可以,但是你要按照道德律去追求,你要做道德的事情。那么道德的事情就是按照道德律来做。道德律不是空洞的,不是说我躺在床上想到一个道德律,那就是个事实了。你想到你不去做,那当然还不是一个事实。
阅读全文 »

學術界以前對文學藝術的創作在認識論上有一個誤區,就是一直認爲文學藝術是非理性的東西,並由此將文學藝術創作歸之爲純粹緣於非理性。其實,文學藝術作爲一種創造,既不完全是非理性(哲學上稱之爲“努斯”)的,也不完全是理性(哲學上稱之爲“邏各斯”)的。它是一種有意的“蒙蔽”,一種理性的高壓之下的爆發,需要作家或藝術家先不做任何規定、先不做理性的計算,而是有意地“朦朧”,利用這種原始的衝力去達到自由,也就是作家或藝術家的一種故意把自己搞成非理性的理性安排。如果純粹是非理性(努斯)的,動物或者文盲是無法憑籍非理性創作出偉大作品來的:如果完全憑籍理性(邏各斯),事先想好或考慮周全了再去創造,它的衝力勢必就沒有了,那也不是藝銜創造。偉大的藝術作品都是充分利用理性之前的那個階段——理性化的非理性衝動,一種反思性思維,但這個非理性是有理性在里面的。
阅读全文 »

我们今天继续讲康德的认识论,现在讲到他认识论的第三个大部分了。前面我们讲到康德认识论,一个是先验感性论,一个是先验逻辑里面的分析论。那么今天要讲先验逻辑里面的先验辩证论。前面讲到,康德先验逻辑,它包含有两大部分,一个是分析论,一个是辩证论。分析论是关于真理的逻辑,辩证论是关于幻相的逻辑。幻相,也就是假象,也就是说,先验逻辑有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方面是考察我们真理性的知识是从哪里得来的,何以可能,这是正面的关于真理的一种逻辑;另一方面呢,我们如何避免犯错误,我们如何避免假象,假象是如何产生的。当然这个幻相不是一般的幻相了,一般的幻相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间经常有,比如说一根筷子插在水里,我们看到它觉得它是折断的;或者是月亮在初升的时候看起来比它升到天上的时候要更大;海平面看起来好像比我站的地方更高。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幻相。但是,在逻辑意义上面的幻相呢,它是一种先验的幻相。
阅读全文 »

我们今天开始讲第四讲,康德认识论里面的因果性问题。前面我们讲到了康德的认识论,他的感性论和知性范畴、知性论,也就是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里面的先验分析论的部分。先验分析论,我在前面讲到,它的作用主要是阐明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人为自然界立法,这是像哥白尼式的一种认识论里面的颠倒,一种革命。也就是说,以往的人总认为,所谓的认识的真理,就是在于主观符合于客观。但是康德在先验分析论里面指出来,实际上,我们认识的真理性在于客观符合于主观。为什么客观能够符合于主观?就是因为客观的规律是由主观所建立起来的,是由我们的主体,按照我们的先验自我意识提出的十二个范畴,设立了一套法规,用这一套法规去捕捉我们的经验中出现的那些感性的知觉、印象,那些材料,那些感觉,然后呢,把它们构成一个对象,这样我们才有了客观。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