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在原始思维中有其“互渗律”的起源,因而是基于语言本身的隐喻本性的,但直到康德,以往的隐喻都被理解为“使陌生变得熟悉”,成为形式逻辑的工具论,隐喻的“使熟悉变成陌生”的创新性一面却被忽视了。弗雷格和罗素等从逻辑中清除了陌生的东西,使之变得数理化、僵化而无创造性,必然遇到“罗素悖论”而无法自拔;维特根斯坦是一个转折,从早期的分析哲学的逻辑观到晚期摆脱工具主义而转向语言游戏,有了西方逻辑思维从背离诗性到回归诗性的苗头;最后,经过伽达默尔对这一苗头的修正和发挥,将其扩展为诠释学的“语言学转向”,为隐喻和诗性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可惜,他受到海德格尔和基督教传统“圣言”的局限,最终未能就此将其创造性的对话学说提升到“语言学之后”的形而上学,而沉陷于传统存在论(本体论)的“物理学之后”中。
阅读全文 »

在知识界、文化界,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前两年很是热闹了一阵子,目前又趋于消沉了。就象中国各种五花八门的什么“热”一样,似乎仅仅是又一轮的时髦风潮。这种“流水席“看得多了,不觉使人产生一种腻味的感觉,想到是否总还是应当从人们一度如此煞有介事地争论的话题中,生出一些真正深刻、持久的东西来,使它们从舆论界沉淀到学术界和理论界,乃至到形成一种切实反映出“时代精神”的哲学,使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我以为,当前时代精神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一种“文化自否定”思潮,它是一切文化保守主义所无法抗拒和阻挡的,因为它植根于当代剧烈变化的现实生活,并按照黑格尔最先揭示的“否定性的辩证法”走着自己的路。遗憾的是,迄今还没有一个人想到为这种时代精神寻求一种哲学上的表达。
阅读全文 »

1987年,当我们几个人谋划着想推出一套“边缘丛书”时,邓晓芒报的是《表演人生》。这套丛书江西人民出版社只出了四本,张志扬的《渎神的节日》后来作为“三联精选”中的一本于1992年11月由三联书店(香港)推出,而晓芒的这本书,直到1995年5月,才改名为《灵之舞》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阅读全文 »

今天我讲最后一课,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前面我已经把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都讲完了。那么最后呢,到了他的绝对精神。为什么最后还要讲一个绝对精神?我们知道黑格尔的历史理性,最后把客观精神归结为历史的发展。历史的发展就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自由意识进展到什么程度,历史就发展到什么程度。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代表当时最高的自由概念的这样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占据历史的主导地位。在古代是古希腊,在中世纪是西欧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那么到了近代,是英、法、意大利等国,当然最后在黑格尔的时代呢,是由普鲁士王国所代表,由德国人所代表,代表时代精神。所以,自由意识的进展,不是靠国家的国力呀、暴力呀,能够走在世界历史的前列的,而是靠人的自由意识的发展的层次,发展的髙度。你的自由意识发展到什么样的高度,你这个国家必然会强盛,然后呢,可以走在世界民族的前列。这是黑格尔的一个基本的历史观。也就是说,那些代表历史的主导地位的那样一些民族,他们的自由意识必定是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高度。所以他不反对战争,战争决一高下,把所有的民族放在历史的天平上来称一称,究竟哪个高,哪个低,哪个先进,哪个落后,由历史来审判。这是任何国家,任何个人都没有办法做到的。而历史呢在这个时候呢,就表现为上帝,历史的审判就是上帝的审判。对国家嘛,你反正尽你最大的努力,国家利益至高无上,每个国家都是这样的,丛林法则,国与国之间都是丛林法则,都是弱肉强食,霸权主义。但是历史自有公论。
阅读全文 »

我们今天开始进入到黑格尔的客观精神。前面主观精神我主要介绍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而且主要是精神现象学前面一部分,关于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一部分。那么在黑格尔早年的《精神现象学》这本书里面,其实把后面的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都包含在内了。所以,《精神现象学》这个专著的篇幅要比《哲学百科全书》里面的精神现象学这一部分要大很多。黑格尔是把《精神现象学》的前面一部分裁下来,放在他的《百科全书》里面作为主观精神的一个环节。所以我前面讲的还是精神现象学的作为主观精神的一个环节,意识的经验科学这个环节。其实在某种意义上面,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这后面两个环节也都可以看作是精神现象学里面所包含的,意识的经验科学里面所包含的。但是后来呢,黑格尔改变了主意,不把它放到主观精神里面来谈,而把它们独立出来,分派到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两个环节中。
阅读全文 »

那么我们再看他的精神哲学。精神哲学是从自然哲学里面发展出来的,体现了自然哲学中潜在的本质。精神哲学里头有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个环节。我们先看看它的主观精神,主要就是他的精神现象学。主观精神共有三个环节,一个是人类学,一个是精神现象学,一个是心理学。人类学当然是从自然哲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有机论里面引出来的。有机界、植物界、动物界,发展到人。人当然是万物之灵长,人是有机界的顶点,最高点,同时呢,是精神哲学的起点。发展到人,整个有机界就达到了顶点,就结束了。那么,精神哲学就开始了。所以最初是人类学。而人类学里面呢,又发展出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第二个阶段,而且是最重要的阶段。从精神现象学过渡到心理学呢,又是另外一个阶段。心理学呢,其实不如精神现象学那么重要。所以我们在主观精神里面,我们主要考察精神现象学。我们把人类学和心理学都把它忽略,当然真正地严格说起来,是不能忽略的,你要读懂黑格尔的书的话,那是不能忽略的。但是,从它的重要性来说呢,我们可以把它忽略。从现代哲学的眼光来看,精神现象学有它突出的地位,在黑格尔哲学的体系里面,它是最突出的。比如说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本人当然没有涉及黑格尔和精神现象学,但是胡塞尔的学派和他的弟子们纷纷都到精神现象学里面去寻求某些灵感。胡塞尔的现象学就是把心理学和人类学悬置起来,胡塞尔反对的就是心理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黑格尔的人类学在胡塞尔看来,这个东西完全不算哲学了,心理学胡塞尔也认为不算哲学,真正能够算哲学的就是现象学。所以从这个眼光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出,精神现象学在黑格尔的体系里面呢,特别对于现代哲学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把它单独提出来,加以考察。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