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晓芒

灵魂的苦药

本文试图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及海德格尔关于它的评论的分析,来说明西方形而上学的根源就包含在“哲学”这个概念或这一人类活动的本质矛盾中,因而从古到今,任何一个想要拒斥形而上学的人都不得不拒斥哲学本身;而反过来,任何一个还想进行一种哲学思考的人,包括海德格尔在内,最终也都不得不走上形而上学之途,他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只不过使形而上学又一次提高了自己的层次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而上学真正是人类哲学思维的摆脱不了的宿命。
阅读全文 »

近年来,胡塞尔现象学在我国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尽管已翻译了不少胡塞尔的著作,也有相当一批介绍和研究文章,但人们仍感到胡塞尔的思想难以把握。本文试图以简明扼要和清晰易懂的方式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内在线索从总体上作一个引导性的勾画,略去了其思想发展阶段等细节问题
阅读全文 »

从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三个层次探讨了柏拉图哲学体系的内在机制,强调其理念逻各斯和推动它的灵魂努斯之间的交替互动关系,即理念是灵魂的追求目标,灵魂则是推动理念向更高等级超升的动力,正是在此矛盾中,其哲学才得以构成,并被推动着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否定。
阅读全文 »

本文把胡塞尔现象学和黑格尔辩证法放在西方哲学史上两大反思传统(外在反思和内在反思)的源流中来考察,分析了胡塞尔“自我学”与黑格尔自我意识学说在反思类型上的差异,并通过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有意误读揭示出现象学和辩证法在直接性和间接性关系上的深刻分歧。文章权衡了当代现象学与黑格尔辩证法各自的利弊得失,并在突出二者差异的同时探讨了它们互相补充和沟通的某种可能性。
阅读全文 »

文章把康德的自由观划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先验的自由”在理论理性中为实践的自由预留了一个可能的自由的“理念”;“实践的自由”,分为“一般实践理性”的自由即“自由的任意”和“纯粹实践理性”的自由即“自由意志”,两者都具有自由本体的意义(不纯粹的或纯粹的);(3)“自由感”,分为审美鉴赏的自由感和社会历史中的“自由权”(言论自由、立法自由、财产权等),这两者都被划归“反思的判断力”的范围,并非人的自由本体,但却都是人的自由本体的“象征”或“类比”。
阅读全文 »

本文分两个层次论述审美判断力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问题。一方面,长期以来审美判断(或鉴赏判断)与目的论的关系似乎是个不解之谜,而实际上,审美判断力是整个目的论中惟一的先天原则,目的论判断力则是从中引申出来的一个观点,两者都属于目的论,但有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的层次之分;另一方面,审美判断力作为目的论中的最深层次,又构成整个康德哲学体系的“入门”,不但是自然形而上学的入门,而且是道德形而上学的入门,因而具有高阶自律即“再自律”的特点。
阅读全文 »